蔡成基:从亚洲标签大奖质量评审探寻标签印刷市场技术发展趋势(下)

时间:2020-11-12 来源:

 

亚洲标签大奖历经12年的积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标签印刷行业技术交流的专业化展示平台,见证着我国标签印刷行业技术的更迭变化。很荣幸,笔者曾于2016、2018、2020年连续三届担任该赛事的印制评委,对从历届参赛标签作品的印刷质量变化中探寻标签印刷业市场技术发展趋势有了些许深入的体会。本文,笔者根据评审过程中的“所见所得”和自己对行业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希望能给读者以启示。

 

前期回顾:

蔡成基:从亚洲标签大奖质量评审探寻标签印刷市场技术发展趋势(上)(点击链接回顾文章上篇

 

Part 4
凹印标签将成为凹印软包工艺改革的先行者
 
本届亚洲标签大奖凹印标签的最出彩者,当属解决了凹印暗调并级痼疾的雅培收缩膜套标,如图7所示。我们知道,控制凹印产品质量的几大要素有套准、刀丝、色差以及暗调并级。而凹印在高光与中间调方面很难找到瑕疵,因为凹印版面是凹陷的,只要黏度控制得当,凹印高光区域的网点一定比印版网点稍小,不会有太大的扩张。所以凹印高光看上去很细腻,历来是凹印在包装界称雄的有力资本。
 

图7 2020亚洲标签大奖凹印彩色加网最佳印制奖——雅培收缩膜套标
 
凹印网点在0~15% 区间是线性扩大,扩大量很小,即高光处同斜率为45°的直线近似重合,因此高光区域很容易印刷。如果真要较真,要求最小网点是175lpi的3% 而不是5% ,或者要求最小2% ,这对凹印会是一个难题。但毕竟市场不会作如此苛刻的要求,高光区域达到柔和并能将层次拉开,这在凹印产品质量上已经能够使人满意。有套准与刀丝故障的作品不会送审,色差也不是通过看几张标签就能确认的。因此暗调并级以及由此产生的发花故障,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们审核的重点。
 
凹印如果以网点面积来计算的各层次扩张变化,可以参见图8所示。15% 以前是贴近45°斜线的直线,15% 以后则下降到30°斜线,这说明网点面积逐渐缩小。凹印网点没有临界点,从小到大,逐步展开。凹印也没有真正100% 的实地,因为在印刷过程中要搁住刮刀,凹版必须要有将网点有效分隔的网墙。我们现在看到的凹印实地,其实是电雕凹版的通沟所致。凹版的通沟随不同网角出现在不同时段,30°在95% 处就会出现,45°次之,60°出现得最慢。
 

图8 以网点面积计算凹印各层次扩张变化曲线图
 
凹印所谓的暗调并级,其实就是60% 以后,相邻网点的间隔变小,此时若油墨黏度过低,油墨干燥过慢,凹版网穴中的油墨在转移过程中就会溢出,原本相邻的网点就会互相侵蚀,会误连接在一起。肉眼裸视该区域会出现原本不该有的发花,放大镜观察则很清晰地看到网点相连,也就是业界常说的跳阶、并级,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决暗调并级,主要在于控制好油墨黏度,但一旦提高油墨黏度,就有可能增加刀丝风险。只有在充分掌握溶剂型油墨在添加混合溶剂后的溶解性与干燥速率的前提条件下提高油墨黏度,凹印的暗调并级才可以避免。2018亚洲标签大奖的凹印获奖作品能达到70% 处暗调不并级,当时已属难得。而此次获奖的作品竟能在80% 左右不并级,着实令人叹服,如图9所示。
 

图9 2020亚洲标签大奖某凹印获奖作品80%网点微观图
 
据了解,此次获奖的作品在凹版上作了改革才获得了如此的成效。凹版上的改革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激光凹版,网穴呈U型,版面浅,墨层薄,同电雕凹版的组网结构不同,实地通沟是需要计算机制定的。另一种是电雕浅版,采用130°、140°的大角度雕刀,通沟会自动按网角的特点出现,网点形状、网点间隔略有变化。据介绍,该标签印刷企业采用的是后面一种改革方案。这样油墨的黏度控制,混合溶剂的溶解性与干燥速率控制,都是该工艺得以成功的必要保证。
 
采用电雕大角度雕刀的改革方案,存在故障率提升的风险。要避免这种风险,印刷企业要做许多细致的应对工作,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应该向他们表示祝贺。
 
不过,笔者倒是很希望他们采用的是激光凹版改革方案。因为一旦他们适应了激光凹版的使用要求,在此基础上的凹印油墨水性化,即用水墨取代溶剂型油墨,从源头上打开凹印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可以被打通。凹印的水墨应用,目前主要纠结在印刷产能上,如果凹印采用激光凹版,印版浅,墨层薄,对干燥条件的要求明显降低,产能达到200m/min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水墨在电雕浅版上的应用,目前出现许多故障,但生产一线分辨不出是水墨的原因还是印版的原因,不得不纠缠溶剂型油墨VOCs末端处理,从而拖了整个印刷界的后腿,这是我们实在不愿意看到的。
 
笔者将此次凹印解决暗调并级的作品看作是凹印软包工艺改革的先行者,立意即在于此。学会用印版和油墨的改善来印刷高难度的标签,这离用水墨代替溶剂性油墨的凹印重大革新目标已经不远。
 
Part 5
数码印刷技术在标签界的应用趋势
 
本届亚洲标签大奖数码印刷作品数量不少,最佳印制奖达到了6个,可见报名参赛作品之多。但质量并不出挑,依笔者之见,比2018亚洲标签大奖的参赛作品略逊。之所以参赛作品的数量增多这与近两年国内数码印刷的扩张态势相吻合,但质量稍逊,这值得我们三思。笔者对数码印刷并不内行,但关注数码印刷已经很久,在此抛砖引玉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1.数码印刷是针对当前印刷界后继乏人局面的最佳突破口。无版印刷、由计算机控制的印刷、在恒温车间条件下的印刷、从电脑打印引申来的印刷,这些同传统印刷在硬件上差别很大的印刷概念,对年轻一代会引起遐想,引起兴趣,引起他们对职业的喜爱。至于白领、蓝领的区别,数码印刷完全不像传统印刷那样分明,数码印刷的硬件与软件,十分适合现在的年轻人。相比于传统印刷后继乏人,有些印刷高校近期甚至取消了此类专业,数码印刷则前途远大,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
 
数码印刷值得传统印刷学习指的是它的自动化,少人化,智能化,乃至有可能达到的无人化特点。传统印刷要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是必然目标。中国印协柔印分会下属有一家企业,8个员工就能使公司生产线全部动起来,并达到满负荷生产。因为采用的是柔印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的变量比较少,规范化、程式化的管理模式就能达到少人的目标。但是要达到无人化则很难。笔者参观过他们的上海工厂,除了必要的自动传送带与智能仓库,换订单不用人,这个已经成功的尝试是我们柔印界非常关注的。国内柔印界从设备着手逐步实现的自动化改善,目前我们已经看到的是柔印机上每个色组配置两台CCD相机:一台控制套准,一台控制压力调节。这些配置目标都是自动化与智能化,但同数码印刷设备的硬件相比,传统印刷毕竟差距太大。因此,数码印刷在这方面的作用令人瞩目。
 
2.本届亚洲标签大奖数码印刷提供的参赛作品,除在传统标签上添加可变数据打印的标签外,有完全数码印刷的标签,也有同组合印刷配套印刷的标签,甚至还有数码印后呈现的标签,用以代替丝网的局部UV,或印后传统的击凸。可以说,在标签领域数码印刷技术同传统印刷技术展开全面较量,本届亚洲标签大奖开启了新篇章。
 
由于数码印刷从可变数据打印发展到了书刊印刷,乃至现在的标签印刷、包装印刷,因此,对数码印刷的质量评估也不得不摆上印刷界的评判台。标签领域的数码印刷作品,其印刷网点基本分为两类:一类以HP  indigo为代表模拟传统印刷中的幅网,如图10所示;另一类以爱普生打样系统为典型,实现调频网印刷,如图11所示。

图10 2020亚洲标签大奖数码印刷获奖作品调幅网微观图

 11 2020亚洲标签大奖数码印刷获奖作品调频网微观图
 
传统印刷中,所有的包装印刷几乎都采用调幅网,以网点面积的大小来体现颜色的深浅。甚至网点具有二维特性的电雕凹印,即不仅有面积的大小,还具有墨层的厚薄,都采用调幅网。以网点疏密体现颜色深浅的调频网,一般只用于一次性印刷的书刊、画报。在包装产品,尤其在追求品牌一致性的外包装上,很少有企业敢用调频网。这是因为多年来的经验已经证明:调幅网重复性能好,只要控制住网点基本单元,复制还原十分稳定。调频网十分细腻,但一旦最小网点稍有变形,经疏密程度算法的放大,实际颜色就会变浅,复制还原比较困难。
 
HP indigo模拟的传统调幅网点如果不仔细辨别,同胶印、柔印、凸印等平面网点难以区分。爱普生起家于印前打样,调频网可以使样张十分细腻,但因网点结构的不同,同实际印刷效果总有些差距。由于数码产品要在传统印刷领域攻城略地,或者说与传统印刷配套、互补,因此同传统印刷相像到什么程度,是否能达到传统印刷目前的质量水准,这不得不成为考量数码印刷质量的一根标杆。
 
本届亚洲标签大奖数码质量的评比,基本上就是按照以上两类网点结构分别评判:对调幅网,就观察所模拟的网点是否失真,是否形变。本届作品中出现了一些线条网(如图12所示),传统印刷中很少会出现这种网点结构,数码印刷也不应该有。之所以形成按一定角度排列的变形线条,估计是网点拖尾所致。困难的是,对数码调频网的评估目前还没有参照物,我们甚至很难找到瑕疵,只能根据对整个图片的感观来评判。以找不到瑕疵作为对参赛作品的评语,说明我们的评判标准有所缺失,也反映了数码印刷界必须尽快建立质量评判标准,否则就要拖行业后腿。
 

图12 2020亚洲标签大奖数码印刷某参赛作品线条网微观图
 
其实,自数码印刷进入中国以来,我们都知道用数码印刷模拟传统印刷存在一定的难度。以模拟调幅网的数字印刷技术为例,国内凹印制版的龙头企业曾用某款最新数码印刷机型去追凹印产品,普通人看后觉得很像,但专业人士将网点放大,就相差很多。像与不像是数码产品的生命线,对调频网结构的数码也一样。笔者2019年在参观一家同时具有辊枕结构的机组式柔印机和某品牌数码印刷机的企业时,曾提出能否用数码设备追一下柔印机上印制的一张青苹果标签,看一下能追到多少,有多大失真?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关系目前尚没有回音。
 
这就直逼目前国内数码印刷界的软肋,数码印刷在面上已经铺开,但没有数码印刷品的质量评判标准,已经阻碍了数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业界有一种说法,因为目前数码机基本上是进口设备,现在还没有到订标准的时候。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当年我们订立GB/T17497--1998柔性版装潢印刷品标准时,当时的设备也是以进口设备为主,但订立一个产品质量标准,业内就有了一个技术上的参照,印刷质量就会有所提升。反之,没有标准,如本届亚洲标签大奖的数码质量稍逊于上届,应该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3.数码印刷机必须要依据结构的不同作正确分类,这对科学地制订数码行业印刷标准有很大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目前国内印刷界配置的数码印刷机品类繁多,以成像技术分类,有静电成像技术、喷墨成像技术。以所用油墨分类,有采用水性墨的,也有采用溶剂油墨的。为达到快速干燥,喷嘴做了重大改革,从而使用UV油墨。为模拟传统网点,因而采用电子油墨。何况墨水中还细分颜料型或染料型,甚至包括各种不同的墨粉。兰达数码印刷机还号称使用纳米油墨……因此,对于各种不同的数码印刷机需要科学分类,从而分门别类地制订印刷质量标准。数码界现在已经发现的一些质量问题,如图13所示的毛刺与白线,以及本届数码参赛作品中出现的斜线网点,要有准确的分析,并要有可靠的解决方法。
 

图13 某些数码印刷品上出现的毛刺和白线微观图
 
当然,如果对所有的质量故障能够统一解决,这当然最好。不过喷墨成像的设备同静电成像的设备故障不尽相同,如白线与毛刺总不会出现在静电成像设备上吧?
 
数码印刷体现的是印刷界的未来,但坦率来讲,成本与质量这两大关口并不好过。传统印刷希望数码印刷能比自己好,进步更快,但在目前阶段,成本与质量也正成为两大营垒争夺的阵地。我们知道,,从图书出版到标签、包装,体现自动化、智能化特点的数码印刷一定会逐步成熟,逐步完美,甚至总有一天会取代传统印刷。但是,目前还不是传统印刷缴械投降的时候,传统印刷在自己领域的不断改善与创新,在成本与质量上还有可能再搏一下。希望竞争能促使国内的数码印刷发展更快,也希望传统印刷不要轻易丢弃自己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