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印专色墨如何精准调制?我来告诉你诀窍!

时间:2021-01-07 来源:

 

 

 

 

 

 

 

 

 

 

 

在单张纸胶印中,专色印刷是常见工艺,其有着普通四色无法比拟的颜色稳定性和一致性。然而在实际印刷中,可能都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即自制专色或订购专色上机后仍有较大色差,需要在线反复多次调整,才能达到色差标准要求,由此带来的专色调制所耗费的时间不可小觑。因此,如何快速、精准调制专色,将是专色印刷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
 

密度在专色印刷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众所周知,在自制专色或订购专色时,我们通常都会强调,需要向油墨生产商提供客户颜色样、颜色标准数据或者潘通色号,以及与大货生产一致的承印物(纸张)。然而,即使按此要求进行了专色自制或订购,印刷上机后仍会发现有较大的颜色差异。
 

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明明专色预调展色或订购专色时,色差都是符合标准要求的,为什么上机实际印刷时却有如此大的不确定性呢?

 
实际上,我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中间要素——密度,可以说密度是专色自制到上机印刷过程的一个“秘钥、桥梁”,有了这个“秘钥、桥梁”,自制专色到实际印刷时的印刷色差不确定性就不会如此之大了。
 
为什么说密度是专色自制到实际印刷中确保颜色准确性的“密钥、桥梁”呢?对此,我们设计了两组实验,来验证密度在专色印刷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1

常规展色实验

 
在印刷机颜色稳定的情况下,抽取一张样张,测量并记录其密度和Lab值,作为后续对比数据。而后,从正在使用的墨斗内提取油墨少许,作为展色仪(如图1)展色时的原墨,并使用与刚才印刷样张相同的纸张,在展色仪上进行不同密度展色,通过对展色样张(如图2)不同密度和色度的测量,记录数据如表1。
 

图1 展色仪
 

图2 潘通色卡与展色样张

 

表1 不同密度颜色对比


通过对比表1实验数据,可发现以下规律:
 
✦ 同一油墨、同一承印物,密度不同,色值不同;
✦ 密度增加,L(明度)值下降;
✦ 展色样张与印刷样张的密度越接近,两者色差就越小,而且色差最小可以达到1以内。

 

在实际生产实践中,我们参照上述规律,在专色预调展色和印刷时,将密度作为中间参数进行传递和控制,能有效提高专色调制和印刷的色彩精准性。对于既定的油墨和承印物,密度也与L(明度)值有着必然的关联,因此实际操作中,为方便数据测量,也可以把L(明度)值作为颜色控制的重要参数。
 
2

添加润版液展色试验

 
所谓添加润版液展色,是指在预调专色墨时,模拟印刷机有水(润版液)压印呈色原理进行展色,这是基于有水胶印中,油包水型的油墨乳化“非但不可避免,而且是必要有利的”原理。在预调专色墨中,取样并分成两个样本,其中一个样本墨内加入15%~20%的润版液,充分搅拌确保混合均匀,确保形成“油包水(W/O)型”乳化油墨,另一个样本墨内不加润版液,将两样本分别进行展色对比,测得数据如表2和表3。

 

表2 润版液参与数据对比(定量)

表3 润版液参与数据对比(密度)


根据记录数据可以发现,加入润版液后,相同定量的油墨,展色出来的颜色密度会下降,同时色彩Lab值也会相应变化。对比两个样本,可发现同样规律:密度相近的颜色数据,色彩也变得更接近。

 

综上两个实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调制专色时不论油墨展色中是有否添加润版液,“密度”都是确保颜色接近的重要“桥梁”。
 
 
对于有水胶印,可以尝试采取“添加润版液展色法”进行专色调制,或许这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意想不到收获。

 

胶印专色墨调制流程

 

为便于实际操作,我们也对整个专色自制的流程和细节总结了如下作业步骤,并绘制了作业流程图(如图3)。

 

图3 胶印专色墨调制流程

 
(1)取大货纸张,用于展色;

 

(2)测量客样颜色的密度及Lab值,注意测量点的固定;

 

(3)手工初调专色;

 

(4)在展色仪上以不同密度展色;

 

(5)选取展色密度与客样接近的色条,测量色差(需要注意考虑干退,密度可略高于客样0.01~0.02);

 

(6)反复执行步骤(3)~(5),直至展色样与客样的色差达标(总色差小于1),并记录展色样湿状态下的密度和Lab值;

 

(7)上机印刷,使印样的湿密度与展色样的湿密度接近,测量印样与客样色差;

 

(8)固定印样密度,酌情微调油墨配方,使印样与客样色差达标。

 

以上是印刷企业快速精准自制专色墨的流程步骤和相关细节。按此思路,我们把此法延伸到专色墨订购中,即在订购专色墨时,也可以向油墨厂商索取专色墨定制中的出厂色差标准、专色色值和湿状态密度值,并把专色墨定制的湿密度作为后续上机印刷的中间参数,印刷时首先将印刷密度与定制专色墨展色密度接近,以此来更快更准达到最终理想的专色色彩效果。

 

以上完全来自于笔者一线的实践总结,虽然部分结论尚有待进一步的持续验证,但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总结交流,旨在启发印刷一线操作同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交流,从而更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文中如有不对之处,欢迎同仁们批评指正。

 

作者: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  
        邱英华  叶春迪

编辑:王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