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时遇到静电问题是一件令人相当懊恼的事情,由此带来的毛丝、脏点、黏连、收卷不齐等问题会时刻困扰着机长。更有甚者,印刷时发生静电,发出的静电声会打得你后退一步,搞的你有心理阴影,怀疑人生,还有更严重的静电会导致溶剂油墨印刷时发生火灾问题。
静电问题在印刷过程中很常见,特别是在薄膜印刷,或者水晶标材料印刷时会经常遇到。一般情况下,在材料解卷时,静电就开始产生,材料电晕后静电程度会增加,纸路过辊时由于紧密接触、重力挤压,产生强烈摩擦,静电随时会产生,严重时,薄膜收卷都能听见静电火花的声音(如视频所示)。尤其是冬天,天气干燥,静电问题更是雪上加霜。
那么,印刷过程中应该如何预防静电问题的发生呢?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晒水拖地是最便宜的处理方法,常用于冬天没有加湿机的车间。虽然印刷的标准要求是环境湿度控制在40%~60%之间,但是到了冬天,特别是北方的冬天,很多印刷企业的车间湿度很难达到40%,洒水拖地后,地面很快就会变干。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企业会在车间的地上洒很多的水,目的就是为了预防静电的发生。
生产过程中,笔者曾见过一种奇特的加湿方法,即一块薄铁方条或者厚木条裹着棉布(棉布是湿的,程度相当于被拧干的毛巾),把它放在承印材料经过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笔者个人并不建议采取这种措施,毕竟棉布的潮湿程度不好控制,搞不好会影响印刷的品质。
在印刷前,印刷一层抗静电涂层也可以预防后期静电的产生。当然,这种方法会增加一色,受限制比较多,而且目前UV的比较少,对于标签行业而言,还不太适用。除此之外,为预防静电产生,印刷后可以在光油里添加助剂。这种方法笔者曾做过测试,虽然测试效果还不足够好,但是用静电测试仪是有效果的,这或许是还没有找到足够好的助剂。如果请材料商来做涂层处理,一般是水性的,虽然效果还行,但是材料价格较贵。因此,笔者更建议尝试印刷后在光油里添加助剂的方法来预防静电产生。
早期用于工业气雾加湿的装置价格较昂贵,现在价格下降很多。因此,有条件的印刷企业可以在固定位置上配置这种装置进行全车间的加湿。但是千万要注意:电子元件不要受潮,否则得不偿失。
对笔者而言,个人比较偏爱局部加湿方法,即购买可调节气雾大小的移动气雾加湿装置(如图1所示)。比如,如果需要解决静电导致的印刷问题,则可以将移动气雾加湿装置放置在出卷处,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对着材料。
再比如,如果需要解决印刷后的静电问题,如裁张收叠问题、收卷不齐问题,可以将移动气雾加湿装置放置在印刷后、模切前的位置。印刷后,可以更靠近材料加湿。
这种移动气雾加湿装置较为方便,企业可以多准备几个备用。笔者相信,身为机长的你也喜欢这种“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装置。
导走静电装置有导静电铜丝、导静电绳,导静电毛刷(含导电纤维)等几种,一般通过接地的方法来导走大部分的静电。
良好的接地是需要把接地线连在厂房外的一根接地铜棒上。这根铜棒如果在南方湿润的地方,可以埋在地下较浅的地方。如果在北方,就需要埋深一些以触及湿润的土地,有的地方甚至会打好几米深,这样才能很好的导走静电。
现实中,很多人嫌麻烦,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直接把铜丝绑在机器上(如图2所示)。这是因为机器外壳是金属材质,也会导走静电。这种方法导走静电的效果还是有的,只是会打折,这是因为很多规模较小的印刷企业并没有按照规定把机器的接地线接到室外的地下铜棒上。
(a)铜丝绑在机器上,有接地
此外,如果直接把铜丝绑在机器上,需要注意的是,铜丝一定不要跟承印材料直接接触,而是应该留有5mm的空隙,避免易折断的铜丝会被承印材料带走、压坏印版等其他问题的出现。当然,如果将铜丝放置在收卷的位置,则不受此限制。
中和静电装置,又称有源除静电消除装置。通过气流将静电发生针头上产生的大量正负电荷吹到承印材料上,从而中和承印材料上所带的静电。换句话说,当承印材料表面所带静电为负电荷时,它会吸引气流中的正电荷;当承印材料表面所带静电为正电荷时,它会吸引气流中的负电荷,从而使承印材料上的静电被中和,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
中和静电装置又分为固定式和可移动式两种,建议两者结合使用。通常情况下,固定式离子针棒(如图3所示)一般安装在机器上常规需要消除静电的地方,如每一色座的印刷前;可移动离子针棒,或者可移动静电风扇(如图4所示),可以“哪里需要哪里搬”,通常情况下,安装在解卷、收卷等地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产生正负电荷的针头,时间长了会发黑、累积脏物,需要定期用铜刷刷亮,才能保持良好的效果。
综上,印刷中的静电问题仅通过加湿等单一的方法是不能完全避免的,需要根据具体出现的静电问题,采用“组合拳”的方式来应对。此外,除静电也不能只在一个地方,而是需要在多个地方布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印刷不受静电的影响。